俗話說,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邵陽綏寧縣插柳村精準扶貧的做法恐怕要改寫這句話——有心插柳也成蔭。11月21日,紅網大型網絡扶貧系列報道《新長征路上》推出邵陽插柳村篇,通過介紹湖南師范大學駐村扶貧隊和當地官員的舉措,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古村落脫貧致富的路徑在插柳村展開。(紅網11月21日)
插柳村,從這個美麗的地名來猜測,當地居民或許是希望自己世代生活的地方能夠順風順水,就算是上天的一次“無心插柳”,也能“柳成蔭”。這種順其自然、遵守天道的價值觀當然值得肯定,只是說,在日新月異的發(fā)展時代,要想跟上主流的步伐,我們更應該充分發(fā)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,通過人的力量來改變客觀條件的限制。也就是“有心插柳柳成蔭”。當然,這種“有心”也有特定含義。
“有心”的前提是認清現實。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,我們想問題、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的出發(fā)點。也就是說,再豐滿的理想,也應建立在骨感的現實基礎之上。只有通過分析“骨感”的特征、短板,再針對這些事實情況進行發(fā)力,如此才能真正做到“有心”。
“有心”的途徑是找對方法。看清了現實,如果只知道怨天尤人、抱怨不公,只會陷入悲觀主義的漩渦。改造世界考驗的正是人的積極心態(tài)及基于此的聰明智慧。找對方法說白了就是“對癥下藥”,但這話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卻并不容易。因為客觀環(huán)境和主觀因素都處于的復雜的動態(tài)之中,所以,不同的問題要有不同的對策。
如此,再來看湖南師范大學駐村扶貧隊和當地官員在插柳村的一系列做法,我們可以發(fā)現,他們真正把“心”用在了精準扶貧的點子上。插柳村是個典型的古村落,這里山水秀美、森林繁茂,生態(tài)系統完整,曾經還是電影的拍攝取景地點。此外,這里民風淳樸、民俗風情獨具特色。于是,縣委縣政府和高校扶貧隊將這里打造成高校的寫生基地。為了更好地推廣當地的特色資源,扶貧隊從基礎設施入手,修建飲水工程、村級干道、垃圾焚燒爐、文化活動廣場等等。在這些便利資源的基礎上,當地還將從鄉(xiāng)村旅游的層面發(fā)力,通過風景、民俗、產業(yè)、基地等多重融合,借助全域旅游的東風,插柳村將變成旅游景區(qū),通過旅游帶動就業(yè)和增收,最終實現新長征路的勝利。
插柳村,正如其名字一樣,插上柳枝就能長成大樹,這暗示著它像柳樹一樣生命力頑強,在重重困難中茁壯成長。如今,再加上扶貧隊和當地主政官員的“有心”栽培,這棵柳樹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,變成一片森林,蔭蔽這里祖輩居民,實現繁榮幸福。
文/爾琪